阅读:0
听报道
昨天(2019年7月16日)开始,一篇署名为“大厨爹”、题为《如此严重的水灾官媒为何不报道》的文章,刷遍了我的朋友圈。文章劈头就说:“这两天,如果不是自媒体的各种报道,不是有那么多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我们根本不知道江西湖南发生了大水。而那些所谓的主流媒体,面对国内滚滚洪水视而不见,反而去报道印度洪灾,这真是咄咄怪事。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真相被垄断以后的无奈。”此后就是大段议论,指向“特权垄断真相”,使用“路径依赖”、“自我强化效应”等专业术语,揭批新闻发布体制等。
最近十几年来,传统媒体式微与自媒体野蛮生长并存,导致信息广场鱼龙混杂、真伪莫辨。纵然有各种辟谣平台,但治标不治本。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一般读者具有初步鉴别真伪消息的能力?普及一些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基本常识就是其中一环。
新闻界有个常识,即区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新闻报道顾名思义就是报道新闻事实,而报道新闻事实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新闻五要素(五个W):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有时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在特定的时间内,新闻从业者需要就每一个新闻要素核实后,才能拼接成一条完整的新闻报道。
在此基础上,完整的新闻报道才是新闻评论的前提:如果没有完整的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哪怕说得再正确、再迎合公众情绪,也当然是无的放矢、哗众取宠的空气震荡而毫无价值;有的甚至是刻意消费公众热情而赚“打赏”等反价值——无论如何,写作者的撒谎与不诚实都不能被歌颂为美德。
以时间要素为例。专业的新闻报道,往往会根据具体新闻事件,将时间交代到“必要的精准程度”。
比如,某些政要人物的逝世,会根据其政治地位,有的精确到日,有的精确到时,还有的精确到分。卫星发射时火箭点火升空、进入预定轨道等,有的精确到秒,甚至是直播。而民生新闻如水灾的发生、堤坝的决口与合龙,也会相当精准。
以新华社客户端2019年7月12日15时38分13秒发布的《武警部队成功封堵湘江河提将军村段决口》为例。文章称,湖南湘江河堤将军村段7月10日发生管涌溃堤,11日23时10分决口合拢。
再比如红网2019年7月11日17时32分24秒发布的《天元区雷打石镇:“守住”这是一线抢险人员共同的信念》。文章称,7月8日、9日连续两天强暴雨。7月9日下午2点,雷打石镇组织人员进行第一轮抢险;当日晚上8点多,雷打石镇向区防汛指挥办公室求援,区城管局派100名队员参与抢险。10日早上8点,长约200多米的防洪子堤筑成。
还有红网2019年7月15日16时43分36秒发布的《洪峰到来前 渌口区昭陵村湘江干堤决口被封堵》。文章称,7月13日23时10分,武警驻湘某部交通第一支队接株洲市渌口区地方指挥部通报,湘江昭陵村段出现30米长溃口,距京广线约50米,严重危及交通运输安全。7月14日19时10分,经过该支队十多个小时奋战,株洲市渌口区昭陵村湘江干堤长达30米长的决口成功合龙。
在上面几例中,读者诸君可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把自己变身对新闻事件一无所知的记者,模拟从接到爆料到赶赴现场,再到采访、拍摄、写作、发稿的整个过程,基本可以发现,时间节点可谓紧张而合理。
而在范围广大的自然灾害中,不论是新闻记者还是官方,要在一定时间内拿到所有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超出其能力的——除非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读者却有着上帝般的要求,即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而且未必能全部实现读者获取信息的要求。
至于What、Who、Where、Why和How等新闻要素,莫不遵循此“必要的精准原则”。否则,如果连新闻事实发生在何地、何人都交代不清楚(如《如此严重的水灾官媒为何不报道》只说湖南、江西两省)或者干脆不交代,那也就不是新闻报道了。特别注意的是,在关于事件起因和结果方面,更是要新闻记者慎之又慎地去核实、了解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要采访至少三个甚至更多互相独立、不产生信息交叉传播污染、与新闻事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权威消息源。
而在完成这些工作时,新闻记者的优势除了各自的从业经验和人脉、便于接触官方渠道(在某些可能引发舆情的热点事件中,官方渠道可能是新闻记者获取信息的劣势)之外,和常人无甚差异。此后才是编辑、审稿、校对、发稿等基本的把关流程。
现在自媒体如微信朋友圈发布或转发的公号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每当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往往会有大量雷同或者近似社会热点事件的文章传出,以博取公众的关注而“涨粉”,最终实现名(变身舆论领袖)利(赚打赏)“变现”。特别是有的冠以“标题党”,有的内容耸人听闻。我的一点经验是:越是匪夷所思、耸人听闻,越是能激起公众极大情绪的消息,读者诸君越要多当心,多核实,小心上当受骗。
比如最常见的是,当年高考刚结束,马上就有“当年高考零分作文”之类文章传出。理论上说,按照各地招生工作安排,类似这样的文章出世时,可能还没开始批阅试卷,况且高考试卷都是国家秘密,又何来“当年高考零分作文”的腾空出世?而从实践经验论,这样的所谓“新闻”往往要么是“炒冷饭”,要么是托名伪作。
针对真伪莫辨的消息,读者诸君一定要问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消息的第一出处是否来自正规媒体并署记者实名,二是消息新闻要素是否准确、具体到相当程度。做到这两点,读者也就距离真相不远了。
或许有的读者也许会问:很多大V、专家等知名人物也在转发的消息也会有错吗?
我的回答是:判断信息真假的标准,从哲学基础上看,是基于人类内心的理性,而不是感性。所谓人类内心的理性,自然是包括相关的社会常识和专业知识。
对读者而言,一味迷信大V、专家、教授、学者、官员等这些感性的光环,也会出现被“带到沟里”的情景。因为大V、专家、教授、学者、官员等身份标签,只在他们所熟知的专业领域内,结合相关的条件才是有效的,一旦超出专业领域,或者相关条件发生变化了,这些标签则和常人无异。
这就好比去医院看病,眼科大夫再知名,大家也不会请他来看胃病,也不会请他去做法庭辩护,更不会请他来做国足教练——除非他有第二职业并达到相关标准。
当然,很多有影响力的大V、专家、教授、学者、官员等,也是非常自律的,在跨专业领域发言时,多是慎之又慎,没有充分证据绝不多说一字,以免误导公众。
行文至此,又有读者朋友给我传来几段洪涝灾害的视频。但遗憾的是,除了视频中展示的情节令人心忧之外,真正有效的信息(如我上文提到的新闻诸要素)仍然极其匮乏。
在此提醒灾区的朋友,如果您想求助,请一定要坚持冷静、理性、清楚表达:您所在的位置是哪个省份、地区、县市、乡镇街道和村庄,灾情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哪年、哪月、哪日,您知道的受灾人都有谁,需要怎样的帮助和要求以及必要的联系方式等。明确的要素信息是您自救的第一步,也是获取救援必不可少的基础,否则不仅消耗了公众对您自身的信任,也于事无补。
总之,鉴别消息真伪,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性办法,一定要坚持独立判断、专业判断——这样不必然全部正确,但却最大限度避免犯错,特别是在群情汹涌的时候,更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信心,而无论如何都不能用情绪去驱逐理性,用谎言去对抗谎言。
再回头看已经被隐藏的《如此严重的水灾官媒为何不报道》,结尾一个大大的、绿色的“推荐使用微信支付”,读者诸君应当自有判断了。
当然,我这篇文章后面本来也有打赏。但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我不是靠赚打赏为生,第二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付出了劳动。靠实实在在的本事吃饭,好像没什么不好。与打赏相比,更重要的是能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读者诸君有所收获,对作者来说,内心就很欣慰了。
这也是一位真诚的作者说与他的读者的肺腑之言。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