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首届“公益+”媒体工作坊首尔行印象记
2018年8月26日到31日,我参加了一家公益基金会在北京和首尔两地组织的首届“公益+”媒体工作坊。
我长期从事时政和法治新闻的采访和编辑,因此参加公益访问,是一次跨界之旅,更多是向同行学习。基于职业敏感,我确定此次访问的重头戏,是8月30日采访两位政要: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和首尔市长朴元淳。
1、潘基文:我们都是世界公民
潘基文在2007年至2016年担任联合国秘书长,2018年出任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8月30日上午,他在亚太慈善峰会发表演讲之后,在一间办公室内,接受了我和两位同行张天潘、李桂杰的面对面采访。
采访之前,他把我们的录音手机放在距离他最近的地方,说:这样可以让录音更加清楚。
一句话,一个小动作,展示他的自信和细心。
他留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都是世界公民。
我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在促进性别平等、提升女性教育、保障儿童权利等方面,诉求有所差异,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有些国家和地区固有的文化、宗教、习俗,会成为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阻力。为了克服这些阻力,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政府应当扮演何种角色、怎样发挥更好的作用。
潘基文的回答是:中国跟韩国不同,韩国跟美国、日本不同,我们也许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我们都是“世界公民”。借助变革性的科学、技术、交通、通讯的发展,我们其实住在一个很小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韩国、日本和美国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都属于“世界公民”。
他介绍说,在这个层面,联合国提出了一个非常有野心、有远景的想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哲学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能力过一种无忧于贫困、健康、安全的生活,没有人应该被排除在外,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包含在内。
在我的第二个问题“在担任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期间有何工作计划”的回答中,潘基文还建议,博鳌亚洲论坛不能只是关注亚洲的事务,也应当把眼光放到亚洲之外,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联合国前任秘书长口中道出“世界公民”,既符合他此前的官方身份和看待问题的世界视角,也更是一位阅尽沧桑的78岁长者对世人的忠告。
“世界公民”的说法,我最早是在初中时候的政治教材中知道。当时,这是作为一个“有问题”的概念被提出来,并作为辨析题目加以批判的。依稀记得,所谓的批判立场不过是站在民族国家的角度,指“世界公民”模糊了所谓的民族性云云。
二十多年过去,世界发展一日千里,民族国家虽然仍然是国际关系主体,但全球化的潮流已经不可阻挡,“世界公民”的概念也越来越成为众多国际组织和年轻人的共识。
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末端,回望苏东剧变不久的1990年代初期,我们固然不能“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但也需要根据变化的形势作出新的判断和调整,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交通方式的改变,在不可预期的未来,我的判断之一是:民族国家的藩篱必将随着全球化浪潮逐渐减弱乃至消亡,未来世界的“大同”有可能呈现加速度发展态势。
这样的变化也需要我们做出调整。过去,中国优秀的年轻人常常会以“站在中国看世界”的角度来理解外部世界。今后,我们更应该打破固有的偏狭与束缚,以“站在世界看中国”的开阔格局和宽广视角,来容纳、接受并践行普世价值,只有这样审视自身所处的地位,设计未来的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才更有远见。
这不仅针对国家,也针对个人。毕竟,“地球村”时代,再大的国家也就是个“村小组”。如果研究不透“村情”,“村小组”也就无法在整体中把握自己。我们每个人也应如此:不能做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要做独立而自由的“世界公民”。
在采访中,潘基文还高度肯定了2015年中国投入600亿美金在未来的三年内支持非洲发展的举措。
巧合的是,几天后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领导人宣布,中国未来三年再向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这一决定在国内知识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请原谅我,此时又要站在民族国家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了。潘基文作为韩国人,当然乐于见到中国在他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任内援助非洲,这也是为他脸上贴金。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更深的担忧。
600多亿美金送人,我倒不太在意:钱财是身外之物,花了可以赚回来,中国人的这点能力毋庸置疑。真正让我担忧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外开放的对象选择非洲还是欧美,代表着文明与进步的方向选择。这种选择关乎未来,影响深远。而且最让人忧虑的是,所有在这条船上的人,乃至他们的一代或者几代后人,都要为此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
2、自信市长朴元淳:亲自演示游行示威
采访朴元淳是8月31日下午,地点在首尔市政厅的市长办公室,参加此次工作坊的所有记者都参与了此次采访。
在此之前,我研究了朴元淳的江北复兴计划(受各种因素制约,首尔的江南和江北发展差距较大),感觉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但在民主体制下,受任期制限制,他是否能完成这一计划,是我的担忧,毕竟他已经担任了七年的首尔市长,任期还剩下四年。
在中国,一张蓝图绘到底其实仍是个传说,人亡政息才是更大的事实,大家心知肚明。因此我问朴元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他的任期到了,计划完不成怎么办。
朴元淳的回答是:他不担心民主政治下,任期制会影响政策连续性。因为民主制度下,公共政策中有非常重要的公民参与环节。市政府的长官可以更换,但这里的人民是长期居住于此的,有了长久而持续的公民参与,市政府的政策才富有可持续性,而不会导致人走茶凉。
用我的话总结,在首尔,正是因为人民真正当家作主,行政长官的更替才不会导致人亡政息。由此我想到,前些年,国内还有张千帆、蔡定剑、许志永、熊伟等人在做公民参与的研究与实践,并有成果问世。而最近这些年,有人故去,有人入狱,公民参与的声音越来越在媒体上消声。我们与现代政治文明的距离,究竟是近了,还是远了呢?想来真是令人痛心!
今年夏天,朴元淳带着夫人在江北贫困地区30平的房子住了一个月,体验江北人民生活,拿出雄心勃勃的地区均衡发展政策。但是这也被韩国媒体指责为政客的作秀。
作为媒体人,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首尔市长如何看待媒体上的持不同政见者的批评?
朴元淳回答我说,他自己和常人一样不喜欢来自媒体的批评,比如他这次体验生活,就被媒体指为政客作秀,他自己也感到很委屈:如果自己不去体验生活,如何保证未来的政策更好地便利贫困地区的民众需求呢?
不过他也深知,持不同意见的声音有助于正确施政,这就是民主的力量。朴元淳还反问我:是不是您要写批评我的文章?
此外,朴元淳还亲自向记者演示实时监控中的公共服务(如首尔共享单车必须在指定地点停放),甚至包括正在进行的游行示威等。
其实,当天上午我们路过首尔市政厅广场时,就发现有几个人显得“鬼鬼祟祟”,蒙头蒙面不示人。当时就有人说,可能这里会有游行示威。当我们结束采访再度经过时,恰好发现游行示威的队伍即将结束游行示威。
朴元淳和他治下的首尔,让我看到了政治家的自信。
在首尔的几天,还有几个细节让我难忘,对一些事物有了新的了解:
1、资本。
首届亚太慈善峰会是这次首尔之行的主题。看外国人做慈善,我对资本有了新的认识。
童蒙时被教导说:万恶的资本主义,每一个毛孔里都滴着罪恶的血液,因此资本家唯利是图,无恶不作。
真正走过大洲大海四处看看,才知道指责资本,实际是让资本为人类的罪恶背锅。
应当明确:资本只是物,是中性的。人类既可以利用资本作恶,也可以利用资本行善,公益与慈善就是这么来的。资本之善,实际是人类之善;资本之恶,实际是人类之恶。
2,名誉。
在韩国公益基金会(CCK)办公室,留有一面荣誉墙。每一位捐助超过10万美金的人,都有权利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墙上。其中,第1676号就是潘基文。
一点感悟:凡是提倡做好事不留名的,道德沦丧基本是普遍现象;为公益者留名荣誉墙的,社会道德基线基本不必担忧。
3、人权。
2015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首尔市政府在市政厅门前广场立雕塑和纪念碑。碑文用韩语、英语镌刻,全文如下:
Spring of Human Rights
Implying that water,which is indispensable to human life and survival,is a “human right”, a spring was made on top 0f 1,210 stones placed on the sculpture in the form of a fingerprint with the text of Article 1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carved into the stones in five different languages.
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ee and equal in dignity and rights.They are endowed with reason and conscience and should act towards one another in a spirit of brotherhood.
The shape of the fingerprint 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fingerprint of Kim-Geun-tae,aSouth Korean democratic activist.
Spring of Human Rights,Director Suh Hae-sung,Artist Bae Dari ,420×700cm,1210 stones,bronze,LED lights.
December 10,2015
The 57th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Day
Seoul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人权之春
这意味着水是人类生命和生存所不可缺少的,是一项“人权”,因此在雕塑上的1,210块石头上制造了一个弹簧,其形式是一枚印有文字o的指纹。“世界人权宣言”第1条以五种不同语言刻在石头上。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都有理性和良知,应该本着兄弟情谊的精神相互对待。
指纹的形状是根据韩国民主活动家金根泰的指纹设计的。
人权之春,导演苏海松,艺术家白达里,420×700厘米,1210块石头,青铜,LED灯。
December 10,2015
第五十七届国际人权日
首尔市政府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